就业量由多个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产出水平:
短期内,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就业水平主要由经济产出水平决定,并随经济波动而变化。这是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讨论内容。
自然失业率:
长期来看,价格的完全弹性会抵消产出增加对就业的正面效果,就业总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自然失业率的变化取决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因素,这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讨论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同一种职业的就业容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这一规律,即不仅要考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能干什么,以及未来职业变换的能力。
总供给和总需求:
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同时被决定。总供给是本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量,总需求是消费者和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此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就业量的不均衡。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部分行业的就业需求减少或增加。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可能会增加,而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可能会减少。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从而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可能会提高整体就业质量。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制造业的就业需求,但会增加对技术人员的需求。
综上所述,就业量是由经济体对劳工的需求和供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总供给和总需求、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选择职业和发展职业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