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劳动力供需失衡
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就业人口数量增速逐渐放缓,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剧。
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近80万个工作岗位,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对我国就业的形势是不利的。
劳动力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较低,很多是人口负担而不是劳动力资源。农村平均教育水平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5%。
职业技能素质差,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职业招生和招工难,造成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50:23:27,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部分产业需求减少,同时新兴行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填补就业缺口。
就业机制不健全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的工作滞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就业观念偏差
部分劳动力就业观念偏差,片面追求高收入、高条件岗位,导致一些要求素质高的高科技、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工作没有人干,而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并且工资待遇低的行业却人满为患。
全球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造成压力,也导致了部分企业裁员或暂停招聘。
人口流动性限制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一些人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人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农村户籍的人在城市找工作时遇到了不少障碍。
低技能劳动力过剩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低端产业用工需求相对较多,但劳动力供给也比较充足的问题。这导致一些低端产业中,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难以找到工作。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
高房价成为不少毕业生和求职者的心头之患,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就业机制等措施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