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秧树,开秧门 会作田的作一丘,不会作的作一洲,一丘指秧田而言。过去谷种下泥要敬秧田菩萨(稷神,又称幡神),在一小竹杆上端夹一叠纸钱、三根线香,外套和裟红纸,竖于秧田中,以求育秧顺志,叫做立秧树。撒种时,须默默无言,忌孩童围观喧哗,违则恐遭鸟啄;忌妇女撒种,违则恐出苗不齐;撒完不得拍箩筐,必须绕秧田一周以示闭门,违则恐遭鼠啮。开插前以纸钱牲饭酬过稷神,始得拔秧,叫做开秧门。合作化后,社员作秧田,渐除禁忌。
2、插直佾子、唱踩田歌 插天师傅扮禾客,踩田叫化惹不得。插秧技术性强,讲究速度快,出秧匀,佾子直。田岸燃香计时,插田手根据田丘大小、宽窄,或插挨塍过、挨青过,或枪弯插、直佾插,令初学者插补眼。直佾子也称直一字,即一佾(四行)秧苗插得笔直均匀。挨青过是插直佾的一种,插时两插手在大丘田的对边分别各放一只秧,定准线,同时下田背向退插,在田中相会时,佾位不偏不倚,四行恰皆对上。路上停足赞赏;插者意志昂扬;主人特别敬重,尊坐上位,敬米酒、麸子肉、盐鸭蛋。踩田的可不请自来,人人手拄木棒或竹棒支身助力,一脚踩到底,担谷可办八斗米。踩田时,通常要赛山歌,踩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音高亢,拖腔婉转,内容多为抒情,如四蔸禾门大打开,姐问禾花几时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