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
全球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风险等,这些因素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市场需求减弱,从而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技术进步导致就业需求减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下降。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被机器人代替,导致相应的人力需求减少。这对于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意味着就业机会减少。
劳动力结构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动力结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相对紧缺,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和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也造成了部分人员就业压力。
企业效益不好
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然而,如今很多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企业遭受了严重打击,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减少开支,包括减少或停止招聘新员工。大企业也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招聘时会更加谨慎。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
结构性就业不足
结构性就业不足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面临着就业困难。
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
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经济增长持续走低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提供近80万个工作岗位。由此可见,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比较低,很多是人口负担,而不是劳动力资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5%,职业技能素质差,这造成了一些要求素质高的高科技、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工作没有人干而严重缺岗,而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并且工资待遇低的行业却人满为患。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致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经济复苏动力较弱,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不可避免波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
综上所述,当前就业形势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还包括企业效益不好、劳动力结构失衡、招生规模扩大、政策不完善等多种因素。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就业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