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是湖北通城、崇阳农村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据传,由临湘花鼓(今岳阳花鼓)流传过来而形成,最梁山调腔系的支脉。主腔用嗡琴伴奏,这们为了和本地的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称其为提琴戏,这个名称在清末时已经有了。
约1885年到1889年间,有湖南艺人蒋传玉、彭瑞生先后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在崇阳安家传艺(见郭益群、定福生:《提琴戏》)。光绪末年至民初,有临湘著名三秋班长期在崇、通一带,亦将崇阳提琴戏的名称和当地戏剧艺术带回湖南。76岁的临湘花鼓艺人曾纪玉说:三秋班不来我们只唱四平腔,小调子,倒板桨,《西厢拖柜》、《孟姜女哭长城》、《杨天估修行》、《蔡鸣凤辞店》都是三秋班从崇阳带回来的。临湘艺人方刚生亦说:三秋班之前没有《杀惜》、《雪梅教子》、《赶子放羊》、《修书下海》、《池塘洗澡》。我们是唱高腔,崇阳通城唱提琴。
民国年间,崇、通一带习演成风,建国后几年,仅崇阳县就有七十多个提琴戏乡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