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地区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布袋戏的历史相当久远,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朝宫廷宴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不过,就现今被人熟悉的传统布袋戏而言,该戏种起源,一般来说都是来自泉州的一则传奇故事。
传说中国明朝期间,有位屡试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县九鲤湖一座仙公庙[11]祈求高中后,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写下“功名归掌上”后离去。梁秀才醒后非常高兴,认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当次应试又名落孙山。失落之余,他开始向邻居学习悬丝傀儡戏,并发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凭着他的文学修养,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种稗官野史,马上吸引了许多人来看他的表演,布袋戏从当地开始风行起来,梁秀才的名声也跟着水涨船高,此时他才领悟了“功名归掌上”这句话的意涵。除此之外,关于布袋戏起源尚有另一说法是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间,福建龙溪县的落第秀才孙巧仁所创。
布袋戏内台戏的延伸:电影圣石传说17世纪中期, 布袋戏已于闽南相当受欢迎,亦出现了类似肩担戏的模式。所谓肩担戏乃是由演出者肩担戏箱与舞台。至一定地点后,搭好简易舞台后,操纵者躲在布帏下,肩上简易木架舞台即成为人偶演出戏台。至18世纪,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布袋戏不但出现职业团体,还视演出地点,分为室外演出的野台戏与在剧院演出的内台戏。其中,野台戏是戏班应邀请到各地演出,后来渐渐变成以迎神谢神祝寿为目的的表演,布景较为简单,演出人员也较少。
内台戏表演方式虽出现于18世纪,但是真正盛行是在20世纪后。内台戏布景较为华丽,操控木偶与音乐演出者也较野台戏多。然而受到电影、电视等新式娱乐型态的冲击之下,1980年代之后,除了少许特例之外,内台戏于闽南及台湾各地已相当少见。
另外一方面,内台戏亦于1960年代之后,发展出了电视布袋戏的此一支流。此种将戏台架设于电视摄影棚,于棚内演出的布袋戏戏种,不但于战后盛行于台湾,造成轰动。演出媒介及场所甚至还延展到1990年代之后的有线电视、录像带、电影、光碟及多媒体。
起源
一般来说,学者都大约认定布袋戏起源为福建泉州,时间则约为17世纪左右。而之后发展上,布袋戏流派因发展区域横跨福建与台湾,加上不同时期的各自发展与交流融合,实在很难区分。若最粗概的以表演型态来论,约可分传统布袋戏与现代布袋戏。在此分类下,即使在布袋戏仍十分流行的台湾,传统布袋戏的观众远低于现代布袋戏。而普遍所称的布袋戏流派,实际往往就是指传统布袋戏的流派。
流派
在传统布袋戏流派而言,若简单的以音乐型态区分,使用南管者称南管布袋戏或南派布袋戏,使用广东潮调者称作潮调布袋戏,使用北管的称北管布袋戏或北派布袋戏,沈明正好彩头古书布袋戏剧中,都会加入北管风入松,是著名代表作。20世纪后,台湾又有改良自漳州,并于北管文武场加入京剧锣鼓点节奏所形成的外江布袋戏和采用歌仔戏唱法的歌仔调布袋戏;后者并从台湾传至漳泉两地。
流行区域
布袋戏的流行区域:福建沿海地区如福州、莆仙、漳州、泉州、潮州与台湾另一方面,若使用活跃地区再加以细分,在福建地区,擅长文戏的南派布袋戏盛行泉州,音乐采南管乐,唱腔采用南调,表演上则用唐代流传下来的梨园戏做派。漳州布袋戏除了邻近广东潮州的少数县属于潮调布袋戏外,其余各地均归属于音乐使用北管乐的北派布袋戏。不过,于1980年代之后,随着布袋戏不断发展和文化不断融合,该地区的南北两派的界限已较不明显。
在台湾,传统布袋戏相同地盛行南管布袋戏及北管布袋戏。其中,南管布袋戏与泉州流行之剧种同名且型态类似,只不过传来台湾之后,有其别名为白字。该戏种相同擅长文戏;戏团发源地盛行于台湾中部之台西、麦寮、褒忠、东势、四湖等地,而盛行地点偏重台湾北部。 另一者为北管派,于台湾又称乱弹,来自漳州,擅长武戏,戏团成员多来自云林县的斗六、西螺、斗南、虎尾、古坑与二仑,而戏种盛行地点为台湾南部。
流派名称 流派别名 流行区域 使用乐器或曲调 布袋戏团成员本籍
南管布袋戏 南派布袋戏、白字、泉州布袋戏 泉州、台湾北部 南管 泉州、台湾云林县
北管布袋戏 北派布袋戏、乱弹、漳州布袋戏 漳州、台湾中南部 北管 漳州,台湾云林县
潮调布袋戏 潮州布袋戏 广东潮州、漳州东山等闽粤交接 广东潮调 广东、闽粤交接
外江布袋戏 京戏布袋戏 漳州、台湾台北(李天禄) 北管、京剧锣鼓点 漳州、台湾台北
歌仔调布袋戏 - 漳州、台湾 歌仔调 漳州、台湾
各地发展
虽说文献对于梁炳麟是否发明布袋戏,并无肯定记载。但可以确定:布袋戏的发明与泉州傀儡戏文化息息相关。泉州傀儡戏影响了泉州布袋戏的发明,泉州布袋戏又传到漳州跟台湾,闽南、台湾都公认泉州是布袋戏的发源地。然而在发源地的泉州,布袋戏只是木偶艺术的支流之一,较晚发展的漳州与台湾,布袋戏已凌驾发源地,1950年后的台湾,在传承与改良及观众接受度上,又明显领先漳、泉两地。
1、泉州
早在1730年代至1760年代的中国清朝乾隆年间,相关文献就显示布袋戏于泉州地区相当流行。此阶段泉州布袋戏的戏偶、戏箱、身段、唱做仍不脱傀儡戏戏曲模式。演出也多是谢神、迎送神、祝寿喜庆宴会、破土。直至过不久的1798年,泉州产生了全中国首个职业布袋戏团-金永成偶戏团,布袋戏就此分离于提线木偶自行发展,这种源自傀儡调、擅长文戏、讲究细致偶头与身段,并以泉州闽南语口白演出的布袋戏,也就是南派布袋戏。19世纪是泉州南派布袋戏全盛时期,也同时是将其文化输出至中国其余各地的黄金年代。除从傀儡戏沿习更多戏种之外,泉州重视操偶技巧的梨园布袋戏也是让19世纪泉州布袋戏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20世纪初,比梨园布袋戏更重视唱工的笼底戏流行于泉州。虽然此戏码身段细致,唱工讲究,但因剧本完全照本宣科毫无创意,加上诗韵饶舌,终究无法深入民间。经过一段时间沉淀改善后,这些戏码转成较活泼的章回小说。更在大幅度改善南管音乐后,泉州布袋戏配合其音乐的打点,过门做出极适合布袋戏文戏的戏码。不过,因为其进步幅度无法与台湾布袋戏与漳州布袋戏相比,至此已失去龙头的地位。
20世纪中,泉州布袋戏获得过支持和扶植,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伤害。1980年代后,情况得以改善。这期间,最出名的泉州布袋戏职业剧团当属成立于1953年的晋江掌中木偶剧团。该团结合南管与梨园改革了本有南派布袋戏的风格,除在闽南颇有盛名外,也多次以《白龙公主》、《五里长虹》等戏剧于中国大陆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参与相关文艺活动。另外,泉州地区的布袋戏木偶雕刻也相当具有代表性。尤其独领风骚数十年的江加走雕刻师所雕出质量兼具的布袋戏偶头,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
2、漳州
漳州布袋戏的戏箱总数、偶头、戏码与泉州相似,应属同源。不过后场音乐却与泉州不同的,使用锣鼓、唢呐等北管音乐。因为唢呐音调高亢,锣鼓喧天,不适合与文戏剧情配合,因此,该地布袋戏戏码通常为加入武打场面的的武戏。此种用北管音乐且擅长武戏的漳州布袋戏称为北管布袋戏或北派布袋戏。除此,漳州的云霄、诏安、东山、平和等县,因与邻近潮州,不同于漳州其他地方的流行用潮州曲乐作为后场配乐,特别称为潮调布袋戏,不过该布袋戏仅于漳州小区域流行。
20世纪初,漳州地方士绅蓝汝汉自上海引进京剧而大力推广,同时间,漳州艺人杨胜将京剧唱腔与演出身段引进布袋戏演出中。就音乐方面,此阶段的漳州布袋戏则大量加入京剧腔调。身段方面, 则重视偶戏肢体细节。1900年至1930年,漳州北派布袋戏与流行于台湾和泉州南管(派)布袋戏或者泉州梨园布袋戏分庭抗礼,并在影响力与风格上,略胜一筹。不只此,该类型布袋戏还于日后传入台湾,即李天禄之外江布袋戏。
布袋戏以动物描写与热闹武打戏码见长,如:西游记之孙悟空表演。1932年,大幅改善与进步的台湾歌仔戏从台湾风行到全漳州。受其影响,本着重于京剧戏做的漳州歌仔戏就其台湾歌仔戏华丽服装及改良音乐,自行改善成为芗剧。漳州布袋戏开始模仿芗剧,部分剧团改唱歌仔戏唱腔,不过掌上功夫仍采京剧做派,是为歌仔调布袋戏。之后,经过多次变革,1950年代定型的漳州布袋戏,以热闹,武打,幽默、神奇、性格多样化见长;如封神榜,西游记等戏码。除此,在表演中用木偶模拟穿插鱼兽动物,也是北派布袋戏的特色。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政权后,以国家力量大量培养布袋戏传承人员,漳州布袋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9年3月,漳州龙溪成立“龙溪专区木偶剧团”,该剧团集中多位布袋木偶戏艺术家,形成了民间艺术向专业艺术迈进的雏形。1960年代开始,漳州布袋戏向全国范围传播,并走向世界。1960年,于罗马尼亚举行的第2届国际木偶傀儡戏节,漳州布袋戏演出的《大名府》、《雷万春打虎》两戏码,凭借精彩表演获得表演一等奖,并荣获两枚金质奖章。惟因布袋戏发展与这时期中国无法允许的宗教信仰(例如谢神)息息相关,加上文化大革命十多年内对该艺术的禁止,让漳州布袋戏发展停滞不前。
1980年代文革结束与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后,在政府扶持下,成立了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漳州最大的职业布袋戏团漳州木偶剧团重新活跃起来。同时,在国家一级演员庄陈华与新生代接班人洪惠君、吴光亮等人努力下,漳州木偶剧团借由儿童木偶剧《森林的故事》等新戏码重新活跃起来。
现今包含漳州布偶戏团的多家职业漳州布袋戏剧团也如同台湾的传统布袋戏一样,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没有台湾金光戏演出舞台的漳州布袋戏面对着市场萎缩,观众层面越来越窄,创新剧目资金缺乏等问题。为突破困境,漳州木偶剧团积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通过送戏下乡,组织演员到外地演出,开拓演出市场,同时通过各种形式,以台湾金光戏行销模式为效法对象,来提高漳州布袋戏的知名度。
3、台湾
台湾传统布袋戏的舞台表演,仍有一定观众在台湾,早年许多从泉州流传过来、保留一百多年没被破坏的社会架构及传统语言(闽南语)流传,提供布袋戏一个良好的研究与展演环境,这是让偶戏蓬勃香火延续了四、五代之久的主要原因。
发展阶段
战前时期
1750年代,大量闽南移民进入台湾,布袋戏也随之传入,其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被称作古册戏,口白较则文雅多诗词,讲求动作的细致性,伴奏音乐以南管音乐、北管音乐为主。根据《台湾省通志卷》学艺艺术篇,南管布袋戏是台湾最早的布袋戏。这一类型的布袋戏后来虽不再是主流,仍存在于尤其台北地区的少数剧团中,如小西园、亦宛然等。
1920年代,以武侠戏为主的布袋戏逐渐在民间发展,其与传统布袋戏主要的不同在于剧情上,多采用清末民初新着的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因其表现手法重视各种奇特剑招与武功的展现为主,故称为剑侠布袋戏。而剑侠戏的代表人物为五州园的黄海岱和新兴阁的钟任祥,1930年代,台湾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布袋戏也因为皇民化运动而有了改变,包括后场禁用中国传统的北管锣鼓、改用西乐,戏偶杂用中、日式戏服和戏偶,其剧目常为水户黄门等日式剧本;戏偶多为日本服饰造型。演出则以日语演出。虽然此种皇民化布袋戏因语言文化的隔阂,不被台湾大众接受,但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影响了后来金光布袋戏的演出方式,包括音乐、布景等。
金光布袋戏时期
演出中的金光布袋戏战后的1950年代,金光戏开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戏中开始发展。除了在剧情上仍延续剑侠戏时期的武侠内容外,也开始新创剧情及主角。 另外,在戏剧之外的表现手法上,金光戏采用华丽的布景、金光闪闪的戏服,并以灯光或其他特效来增加武打的效果。
在音乐方面,不少剧团改以唱片播放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后台音乐。此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五州园第二代的黄俊雄和新兴阁第五代的钟任壁。黄俊雄的布袋戏,将戏偶大小由原本的一尺二最后加大到三尺三,并随后布袋戏带入电视界。钟任壁在22岁时自组新兴阁第二团,曾在嘉义市文化戏院等戏院首演,之后,内台戏于1970年代蔚为风气。
无线电视布袋戏时期
1960年代初期,电影戏院演出布袋戏相当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戏也仍是乡村地区的重要娱乐之一。而让台湾布袋戏受到欢迎的是无线电视的发展。1962年11月15日~1962年12月27日,当时台湾唯一的无线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播出李天禄亦宛然掌中剧团演出之三国志纪录影片,这是布袋戏首度登上小屏幕。1965年4月,该公司亦邀请明虚实掌中戏班以“国语”[22]配音的童话“水仙宫主”戏码,正式演出第一出的“电视布袋戏”。不过虽说李天禄开创电视布袋戏先河,但是一般认为,而真正让布袋戏能进军小屏幕的关键人物是将“金光戏”搬上电视的黄俊雄。
早在1960年代初期,黄海岱渐渐交棒给其子黄俊卿与黄俊雄。其中黄俊雄戏偶、声光效果与音乐的创新,更让他成为布袋戏内台戏的翘楚。1970年3月2日,黄俊雄率领的真五洲剧团将本来于戏院上映的内台戏云洲大儒侠首度于台湾的无线电视台演出。因音乐新颖,口白典雅,加上剧情紧凑与声光效果惊人,在尔后四年内连演583集。不但如此,还曾缔造全台湾97%的电视超高收视率。1973年国民党政府以“推行国语”的名义,开始要求布袋戏改为国语配音,1974年6月16日,国民党政府遂以“推行国语”及“妨害农工正常作息”为理由,禁止无线电视台播出云州大儒侠与所有的电视布袋戏演出。1974年之后数年,新闻局持续限制播出电视布袋戏。但在民意及商业需要下,国民党政府从1981年开始,逐渐开放当时仅有三台的无线电视台的少量时段供布袋戏演出,不过仍严限同时只能有一家电视台播出,且要求以国语配音替代闽南语。然而由于语言因时代有诸多的演化变异,以国语吟诵布袋戏口白精髓的古诗词时,平仄较为平板又音韵较不谐和,因此反而使得观众更流失。1980年代中期,真五洲园剧团的黄俊雄逐渐交棒给第三代的黄文择、黄强华与黄文耀。其中,黄文择跟黄强华在接续了父亲黄俊雄云洲大儒侠的系列以后,开创日后声名大噪的霹雳布袋戏。惟1980年代起布袋戏虽可复播,但由于当时政府对演出内容的种种限制跟审查,造成大量戏迷与观众的流失,所以从1988年开始,各电视布袋戏的表演重心皆转往录像带出租市场与内外台戏。
电视布袋戏时期,是现代布袋戏影响台湾最深的阶段。不仅高达97%超高实质收视率一时造成社会话题,甚至连剧中的许多人物,至今仍影响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比方模仿布袋戏,而在现实中由真人扮演的孝女白琼,现今仍是部分台湾民间道教丧礼中常见的科仪角色。又比方,若有政治人物在背后操纵事件,台湾舆论会说此人是藏镜人。然而孝女白琼与藏镜人,都仅是当时电视布袋戏的角色之一。影音媒体及独立电视台时期
台湾首先出现的Cosplay范畴:真人装扮模仿布袋戏木偶
布袋戏于21世纪的台湾仍相当盛行,疯狂者甚至会定期聚会,研究布袋戏的一切。图左为台湾女性戏迷模仿戏偶佛剑分说的服装19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政府大幅解除国外媒体限制,台湾传统布袋戏发展渐渐受到台湾境外传入的娱乐文化影响,外台戏的野台戏戏团数量从全盛的千余团萎缩到三百余团,其中且多为非实际演出的挂名剧团。因为观众减少,就连有专属后场之布袋戏团演出机会也锐减,营运上更多为赤字。虽然如此,但仍有些有心人以学校社团等形式经营,努力保存传统布袋戏文化,其中李天禄与钟任壁等传统布袋戏艺师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兴阁钟任壁甚至正式受邀至大学开课教授“布袋戏技艺”,首开台湾剧团之先例。
相较台湾传统布袋戏剧团与观众大幅减少,电视布袋戏于1980年代获得较大进展。1988年,在无线电视发展遇到瓶颈的黄文择与黄强华两兄弟以美地坞广播电视节目录制有限公司为踏板,转入录像带[25]租售市场,发行以出租为主的“霹雳”系列的布袋戏。该剧团在录像带戏剧制作上强化运镜叙事技术与专业编剧的努力,让该布袋戏剧集约有一百万人次的固定租阅观众,占台湾全台湾影音租售率10%1990年代之后,数家布袋戏剧团也陆续仿效。
1993年,霹雳亦成立首家以布袋戏播放为核心的独立电视台“霹雳卫星电视台”。营运模式,是将下档的租售用布袋戏录像带,于一段时间后,于该频道播出。除了将传统布袋戏推向诸如光碟、有线电视媒体之外,台湾布袋戏也尝试进军大屏幕。其中最负盛名为1997年制作的电影“圣石传说”,该片不但于2000年之台湾最佳本地电影,也于随后外销美国与日本。
此阶段的传统布袋戏虽已没落,但相对的,提升制片水平与品质的电视布袋戏却借由录像带、VCD、DVD、有线电视等影音媒体,增加布袋戏的收视观众。2005年,台湾电视布袋戏整体产值已提升到4000万美金以上,影音出租一百万人次,“有线电视台收视户更达350万户以上”不仅此,各项衍伸自布袋戏的周边商品或演出于台湾甚至成为一种热潮,如同人志贩售会经常有的Cosplay活动,就会出现布袋戏人物,而这一热潮目前也开始逐渐蔓延到大陆地区。
著名剧团
黄海岱长子黄俊卿剧团搭建的布袋戏舞台台湾过去的布袋戏师承以父传子,或收徒制,后来也发展出剧团与各级学校社团合作,也有相关的布袋戏研习营供一般民众参加,也已经有布袋戏团受邀至大学正式授课。而漳州与泉州的大型布袋剧团则通常由中国政府支助经费。
1、台湾
西螺新兴阁: 钟任壁
廖素琴掌中剧团廖素琴、廖文和布袋戏团廖文和、升平五州园林宗男
五州园:黄海岱、黄俊雄(金光)、黄立纲(金光)、黄强华(霹雳)、黄文择(霹雳)与黄文耀(天宇)。
小西园第四代许王及许钦
隆兴阁第二团廖武雄、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来兴
亦宛然掌中剧团:陈锡锽、林金链
沈明正电视木偶剧团:沈明正
台北市平等国小巧宛然掌中剧团:于1988年特别由台湾布袋戏国宝级大师李天禄先生,指导成立“巧宛然掌中剧团”,至今已进入二十年历史,为目前台湾历史最久之儿童布袋戏团。演出时采用传统表现形式,分为前场操偶、后场配乐,都是9到12岁小孩亲自演出,基于传统艺术的学习与推广,时常安排于各地演出,并于1992年韩国、2001年加拿大、2002年日本、2004年澳大利亚海外表演,皆获得海内外人士热情喜爱与称赞肯定。
嘉义长兴阁:童枝民(敏将) 第二代 童莅得(子杰)、童永发、吴再兴
关庙玉泉阁
屏东全乐阁
南投新世界
麻豆锦花阁
东港复兴社
偶头雕刻师傅:潮州君皇、洪聪、林俊和、邱端正、苏轩宾、沈春福等人。
2、闽南及其他
漳州、龙溪布袋戏:杨胜、庄陈华老、洪惠君
泉州晋江木偶戏团
泉州偶头雕刻师傅:江朝铉
浙江苍南、平阳(闽语):刘传代、黄朱黄、吴明月。
香港:李贻新。
湖南邵阳:刘永安和刘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