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复。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日吊秋千;若清明在三月, 就从二月二日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所以叫月秋千。
月秋千的搭架,竖两根粗壮的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 拴秋千绳的环子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名叫拘。打秋千之前,抓住两条绳上的两只拘向外甩开,名为撇拘。这种可移动的拘,就叫活拘。秋千初立,在立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梁贴批,如上梁大吉。 有的还烧纸、焚自扎的姑姑,俗传可避免摔伤事故,以保平安。秋千,俗称悠千,游戏于秋千之上,叫打秋千(打悠千),或又称驱秋千,驱,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挺身、扩胸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总称,这是订秋千的最基本的动作。若自己驱不起来,靠别人执绳荡起,则名为送。秋千荡起,两拘会逐渐向横梁中间靠拢,这叫并拘。按习惯,并拘之后要停下来让给别人。 大秋千的花样很多,如独立、独坐、单人跪驱、捞鱼摸虾、拾物件、悬棒槌、驱双站、一驱一、 打胖孩儿、逛花园、青石板、串花心等。有的动作还办以歌谣,如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