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男婚女嫁离不开父母之命、《诗卫风氓》云:匪(非)我衍(延)期,子无良媒。婺源民俗亦如此。
媒婆,这个角色不是戏曲中被丑化了的丑行,说媒婆只要银子不要良心,太不公平。苦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说的就是媒婆。婺源百性这样形容好说:媒婆有好嘴,说话会投机,良心放中间,眼珠能转移。但也把说媒当成积德。说得一门好亲,胜造七级浮屠(宝塔),美满婚姻,十有六七。 女儿至及笄年龄,各方面器官逐渐成熟,就得出阁,女儿家也巴不得找个好婆家好郎君,这时媒婆会主动找上门来,或由儿女父母主动去寻媒婆。
一般地讲,媒婆对城区的男青年,心中有底,哪家的女儿长相、品性也摸个八九不离十。清代末年,婺源城里有个叫韩玉姣的寡妇,能言能语,原为官宦人家的儿女说亲,成功了,赏给一两银子,因此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韩一两。据说韩玉姣作媒,百发百中。
婺源习俗,说媒时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写在红纸上,这叫庚贴。然后男女双方父母都会找算命先生推算八字,是相属还是相克。也有即使八字相克,但男女坚持退娶,那得请菩萨化解,到庙里寄名,也就是说男和女有一方已成为菩萨弟子,请神保佑,灾难驱除。
交换庚贴,一切正常,便要选日子踏家第,踏家第者是女方察看男方家庭也。用现代语言,即摸家底。具体的看一看媒人对男方家底的介绍是否谎言?踏家第那天,女方的父母或女方的三大姑八大姨,还有外公外婆以及至亲的女眷,浩浩荡荡来到男方家,媒人当然要在场,媒人便可协助男方一起介绍。 踏家第,也有女方待嫁的女孩亲自上门的,一种是应男方之邀,一种是女方缺少女眷。踏家第的当天,男方要摆酒席,还要给来的女方眷属每人一套布料,给未来媳妇几套布料和红纸包(钱)。踏家第是一个较好的习俗,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礼金。农村里的礼金用的是实物,女方要请多小桌客,男方得按菜肴品种数额挑到女方家里去。女方的陪嫁视财力而定。富贵人家陪嫁物品,箱笼(内装满男女衣服鞋袜,还有压箱财)、床上用具,有的不陪嫁棺材和五男二女从出生到十八岁的各种衣物,嫁妆之多,可摆半里路。女方家贫的,也得一箱一柜一盆一灯。都要漆红,一盆一灯预示接生婆接生小孩这用。
结婚姻时,男方要准备轿或马将新娘迎进夫家,至夫家,丈夫一定要背新娘,伴娘手执大红伞为新娘遮邪。拜过天地、公婆和夫妻对拜之后,才入洞房,新娘的头盖巾,要等夫君亲自掀掉,还要吃红枣(早)、花生(生)、桂园(贵)、瓜子(子)。吃罢宴席,要闹洞房,闹得越凶越粗俗越好。 婚后三天,丈夫要伴妻子回娘家,叫回三朝母亲要将新娘女儿叫到内室询问房事诸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