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岁时风俗在总体上有三大特点:其一,与盘瓠传说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联;其二,与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其三,与汉族地区的岁时风俗相融合,畲村的岁时风俗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教的独特性。
春节,即"新年",俗称"做年",畲家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正年",俗称"正日年",有的畲村认为初一至初八为"正年",俗称"上八日"。但春节活动往往延续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或正月二十四畲族认为,正月二十四"穿天日"后,春节才告结束,甚至于月底,故有"正月未过都是年"之谓。
二月二,也叫"会亲节",是福安坂中畲族后门坪、福鼎双华一带畲村村民的会亲节日,这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聚会,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以歌会亲友。
三月三,也叫"乌饭节",又称"称歌节",俗称"上已节",是畲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踏青",彩集乌稔叶子,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以乌米饭赠亲友,预祝丰年。
四月初八,也叫"牛歇节",是日不鞭牛,清早就把牛赶到山上吃草,梳洗牛身,做牛栏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或用米粥、薯米粥等精饲料喂牛,村里有"牛王庙"的,要在这一天供祭。
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为畲家一重大节日,习俗略同于当地汉族、裹粽子、敬祖宗。族中以本日为"盘护忠勇王"神诞,故畲家多在厅堂摆设香案,隆重祭祖、所敬奉的祭品是此节专用的"菅粽"或"横巴粽"。菅棕,以菅草叶裹制成圆柱状,扎以棕叶丝,通常是五节,意寓五月节得五福,或言此似"龙首师杖",或言以此象征先祖"征番"有功所得的盘上赐物。
农历六月初六日天贶节,又称晒服节,民间传说"土地公"这一天晒银,俗称"曝霉",畲民在这一天除晒衣物外,凡珍藏的书籍、歌本、契约、文赁等,也在这天翻晒,不使虫蛀损害。相传"六月六"是龙王晒鳞日,这一天晒过的东西,不会发霉虫蛀。
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或"鬼节"、"中元节",福安坂中和半钟姓畲族。"祭祖鸣锣,请长者将到祖家规宣读,讲明数遍,俾人人通晓恪守",建阳畲族,"中元是日,捣药草为饼,曝而藏之,病则服焉,绝不用外间医者"。是日,畲村开启视牌、祖谱、祖图,鸣炮祭祖,在门前插一路茗香,俗称"烧香路",接引祖公回来。祭祖后吃"太公饭"。在此节前后,畲民结伴上山行猎,称为"秋社"或"独猎"。
畲族邮票
"尝新节",又称"食新节",农历七月份水稻开镰过此节,开镰收割必须先择吉日。人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品尝长寿。是日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米饭留在桌上,称为"剩仓"。
八月二十三,元帅节,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是日,杀一只大公鸡,连同其他供品祭神田公元帅。祭罢,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
农历九月九重节节,畲家男女爬山登高,成群结队结伴而行,并定点举行歌会。家家户户苞制"重阳糕",是日为闽东霞浦福安交界地畲村的猪神九师爷生日,村民抬九师爷神像游村。
"谷神节",每年秋收后,闽东畲族村有谷神节。畲民认为稻谷有"谷神"、"谷娘"。谷神中又有"种子仙"、"稻秧仙"、"青秧仙"、"黄稻仙"等,诸神仙分司稻谷各生长期。秧收后,谷物归仓,设供品教谷神,并举家合餐,俗称"理园埕"。意为这年田间种植大计至此料理完毕。闽东霞浦水门谷神节时,畲村中青年男女指"谷神"、"谷娘"以及各位"谷仙子",歌舞狂欢,喜庆丰年。
"立冬",又称"力冬节",是畲族的圆冬节。这一天,户户砻糯谷,春米做糍把,杀鸡宰鸭,加滋补草烹煮,合家饱食进补,俗称"补冬",同时,舂米制糍,互相馈送,是日,时值小阳春,村人结伴登山,巡回,俗称"探宝"。
农历十二月十五或廿四日浙南畲族为"打尘日",又称"浮擦谋"。家家户户打扫灶秋因圆,洗刷家具,清扫垃圾。奥东畲族将此两日称为"谢神日"。各户备上牲到祠堂、宫庙拜谢诸神。闽东畲族认为炉灶上的烟尘是灶神的记录本。灶神平时闻灶主的恶话都记在哪里,因此畲家多在廿四日将烟尘打扫干净,并冲洗饮食、餐具等,并备"五果"即糖、豆、花生、桔子、粟子等,祭祀灶神。与之贱别,希望灶神向玉皇告灶主时,"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