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扮马郎耍马,四人扮烈马,其余三人配合舞蹈激烈的节拍,以钹、锣、鼓伴奏。这是贵州彝族人特有的“海马舞”。
事实上,海马舞在彝人族群中已延续了2000年。作为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马舞据传最初由东汉末年的南蛮王孟获所创,现流传于普安县地瓜镇格拱、三板桥镇梅子井一带。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海马舞被列为表演项目。
大山深处的独特舞蹈
皮鼓沉闷而厚重的击打声响起。
马郎单脚起跳,4匹“烈马”也随着马郎的动作开始舞动。清脆的马铃声,在厚重的鼓声中响起。海马舞开始了。
马郎踮步跳开,“烈马”随即跟上,马头向天,大有仰天长啸之势。同时,不停变换着单脚的跳跃步伐紧紧跟随马郎。
钹、锣响起,鼓声沉闷而缓慢的声响渐渐加快。人群开始沸腾。有人大喊:“高潮要来喽!”
话音刚落,马郎就开始飞快地踮步急跳,喉咙深处发出阵阵有力的吼声。身后的“烈马”也似乎发了性子,在演员极快的变脚跳跃下,道具马头上的几十个铜铃同时响起,鼓声几近被其淹没。
忽然,马郎跳跃起身,领着“烈马”在场地上狂奔,鼓声、锣声、钹声的节奏急速加快,汗水顺着演员们黝黑的肌肤淌下,身后踏起阵阵尘土。
接着,鼓声渐渐变缓,马郎缓缓停下脚步,“烈马”将其围在中间,站定,鞠躬。
这里,就是全国仅有的几个还流传着彝族海马舞的村寨。
茂林深山中,驾驶着L3莲花汽车,走过三小时的蜿蜒山路,我们才得以看见这个彝族小山村——格拱。
因为是新车,很担心它的底盘,好在它很争气。据贵航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介绍,作为一款家用车,莲花L3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它的底盘。源自英国莲花的“X-TEC”底盘系统,多连杆的后悬结构,让其底盘结构在紧凑级家用车中尤显先进,而更难得的是在前后悬挂都配备了横向稳定杆,其发动机舱内的横向稳定杆更是在家用车型中很少见的配置,无疑对提高车身刚性以及行驶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号称10万元级别底盘最优车型。在实际操控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来到格拱,已是午时。村里的“马头”(队长之意)吴兴进和自己的队友们表演了一场彝族特有的海马舞。
整个海马舞表演时长5分钟。就像来自遥远洪荒的更鼓,掷地有力的吼声、节奏感极强的伴奏辅以观众们的呐喊,原始而古朴的气息在大山蔓延。
全民参与的“狂欢”
在格拱,提起“跳海马”,村民们都透露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豪:“得过好多奖,现在除了我们,都没好多地方会了。”
如今,在村西头的木楼外,做了30余年海马舞“马头”的吴兴进已经68岁了,但在他看似黑瘦的身上却看不出明显的衰老。吴说,但凡是跳海马舞的,没人身体不结实,因为海马舞节奏激烈,运动量很大。
最早,海马舞的表演分为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扮马郎,二人扮烈马.马郎持一根一人高的竹竿,两端各系一朵红白花,烈马则由马头与马臀两部分分别系在扮马舞者的腰间,道具由竹条编织成骨架,糊上白棉纸做成。表演时,舞者手持马颈,步伐有双脚并跳,踮步跳,变脚跳,自由奔跑等跳法。马郎手中的花棍则用作引导烈马作各种舞步。
“跳海马”虽然运动量极大,但却是格拱村男女老幼都津津乐道和全村参与的运动。
大多时候,村里跳海马,像村民谢龙这样的“门外汉”都会参与。彼时,无论是否有舞蹈道具的人大多都会在烈酒和钹、锣、鼓的感染下跟着像吴兴进这样的“专业人士”载歌载舞。
最早起源于彝族丧葬习俗
海马舞据传已在彝族聚居地流传了近2000年。
相传,它的创始人就是《三国演义》中经历了诸葛孔明七擒七纵的彝族首领,南蛮王孟获。
在彝族人的传说里,东汉末年之前的历位蛮王都有生啖活人的习惯,唯独孟获爱护百姓,且足智多谋,被彝族人视为英雄。海马舞是他生前自创的一套舞蹈,最初名为马舞,但由于彝族对自然界的水有着强烈的崇拜,遂将“马舞”改为了“海马舞”,并在每年农历6月24日跳此舞以纪念他们的英雄。
清康熙年间,谢、柳、车、毛等姓氏彝族从云南迁到贵州普安,海马舞也随之传入。
在彝族的丧葬习俗中,由扮马郎与扮烈马的人组成一队围绕棺材进行表演。
第一圈表演马帮跋涉,意思是告诉亲朋邻里,马帮来了,已请回亡灵入棺。第二圈表演调遣马队,马郎带领烈马不时朝灵堂叩拜,表示向亡灵磕头。第三圈表演烈马争斗,情景热烈,表示亡灵年轻结婚时那热闹的场面又回来了,告慰亡灵不要忧伤,高兴地去吧。第四圈表演降服烈马,马郎用法器打马表示亡灵已上西天,丢法器表示喂马,休息一会还得继续赶路前进。
后来,随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海马舞逐渐走向田间地头,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上世纪80年代,海马舞开始走上舞台,并多次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
1982年,在他和队友们的改良之下,将扮演烈马的人增加到4个,钹、锣、鼓伴奏各一人,舞步和节奏更为激烈,海马舞舞台效果得以提升。
吴兴进认为,能将海马舞带到民间文化生活中,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古老舞步“跳红”小村经济
在距里格拱村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十分宽阔的场地叫做瓦场坪,是当地政府特意为彝族海马舞表演和排练而修建的。
每逢农历6月24日和其他节日,吴兴进等人都会在这一带跳海马舞。就这样,渐渐吸引了途经此地的外地游客或商贩前来观看。
在吴的记忆中,他们那时每跳一场,都会有观众在一旁边鼓掌边扯着嗓子喊“带劲”。“大家喜欢看我们跳海马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吴兴进和队员毛大龙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五湖四海,特意跑到大山深处来观看海马舞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有人发现了商机。之后,每当格拱村的海马舞队来此表演或排练时,总会有人提着大包小包的杂货到此贩卖,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了一个小集市。
每逢星期二,格拱村的海马舞队就要来这里免费给大家表演,大山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这种热闹引来的不仅是商机,还引来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当地政府耗资20万,在吴兴进等人跳舞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场地,一方面是为了供他们排练表演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多形成一个小集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如今,每逢周二,各个镇的人们都还会到瓦场坪赶集。
对于格拱村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少有的其他经济来源。村民谢龙一边回忆一边笑着说:“咋个都没想到,几千年前的海马舞,现在还能给整个村子和周边村寨跳出经济效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