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旧北京民间“吆喝”文化

59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