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去有句顺口溜儿:“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大栅栏街里的一些老字号。同仁堂原名乐家老铺,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乐风鸣在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铺。在许多老北京人眼里,同仁堂的命脉就在这个“仁”字上。同仁堂自打一创立,便在工艺上一直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原则,所制之药,疗效显著,上至皇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有口皆碑。
听老北京人讲,同仁堂原先的店铺门面临街是个下洼门,进店得下几步台阶。病人来求医问药,心境沉重,走入同仁堂,如每况愈下;但从供奉御药的同仁堂买得药品,出门又将是步步向上,走到灿烂、兴旺的大栅栏街上,建筑心理学的道理,简单、朴素地运用到了商业建筑上。
要说赢得百姓口碑,同仁堂是很有办法的。清朝时候,北京城里每年的二月要掏地下泄水沟。掏沟时,污泥堆积,到了晚上路人很是不便,同仁堂就派人在掏沟的地方,挂上灯笼为行人指路。漆黑的夜晚,白纱灯上“同仁堂”三个字清晰可见,不仅方便了夜间的行人,也使人们对同仁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仁堂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老北京有名的绸布店、位列“八大祥”之榜首的瑞蚨祥,店门口是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一些西洋建筑变形的局部;店内却古色古香,雕梁画栋,设计精巧,给人以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味道。
早年间的几次兵变,大批散兵游勇放火抢劫,大栅栏的多数商号都遭受了损失,惟有瑞蚨祥墙高门固,才得以安然无损。听老人讲,瑞蚨祥店堂中间原先有个天棚,白天外面的自然光能够照进店里,方便顾客挑选布料的颜色和质地。过去有句老话,“京师精华尽在八大祥”,说的是老北京人以穿戴“八大祥”的衣料为时尚,这首选就是瑞蚨祥。瑞蚨祥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礼貌待客闻名北京城,来瑞蚨祥的顾客,一般都不会空着手走出店门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用的就是瑞蚨祥的红绸子制成的。现如今,来大栅栏的人们都要逛一逛老字号。买药您进同仁堂,买衣料您就进瑞蚨祥,老字号的生命力仍在,人气依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