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台湾春节习俗

59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高雄的年货街在中街仔,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货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货大街,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都是那熟悉的中国红。前来逛街购物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有时甚至挤到爆。由于有年货公车及年货速递服务,民众尽可享受购物之乐。街区里还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仍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民众甚至外籍人士排队求取。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跳火囤

  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有些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另一种颇具人情味的避债戏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一些寺庙要祭神演戏,那些负债无法还清的人,为躲避债主上门追逼,便可躲到庙里看戏。依照风俗,债主不可到戏台前找人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如此,欠债的人也可以在庙里躲过年关。

  新正

  正月初一,台湾叫新正。旧时,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点烛,祭神拜祖,称为开正。之后民众之间互道新年恭喜,称为拜正、贺正。主人家以各种甜食、甜茶招待客人,叫做食甜。客人食甜时,依俗都要说些吉利恭贺之话。有的人还要到寺庙朝圣祭拜,有的人则到风景名胜踏春玩耍,这叫走春,盛行至今。

  抢头香

  台湾的宗教信仰浓厚,新春期间民众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民众自除夕夜开始,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有些庙宇会在除夕夜先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早就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此称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众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民间还盛行于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回娘家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团圆之日,指的是父系族裔这边,初二媳妇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则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团圆。所以,过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别忙碌的时候。过去台湾民众严守传统,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必然带着孩子回家,近年礼俗之事大幅简略,尤其父家和娘家两地相隔越来越远,舟车劳顿,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而是另觅他日再补便是。

  喷春

  喷春,即鼓吹阵,早期是由三四个穷人组织而成的小乐队,沿街奏乐助兴讨红包。各家各户为讨个吉利,就让他们在门口大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迎春接福等吉祥乐曲,然后送一个红包给他们。现在,喷春大都由国术馆的舞狮团在庙宇表演节目来取代。

  过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这一时段,旧时民间礼俗活动繁多,可从当时流传的歌谣中感知一二。如:初一早,初二巧,初三无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屎,十三吃场粥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这首民谣用闽南语念起来很押韵,短短数语,几乎把春节期间的民间节目及生活习俗形容得淋漓尽致。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不难窥知两岸春节习俗均属中华文化的渊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