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经济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归正:一、老子的无为与无欲。《老子》把道看做宇宙的本源,提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其内在的原因存在和运行,不靠外力的推动。把道法自然的观点运用于人类社会,运用于人的行为,就是无为。《老子》认为,当时的世道是很坏的,原因是统治者违背了无为的原则,强作妄为,这是有为的结果。 《老子》认为人世间的坏事是有为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无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但是,无为并非无所为,只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行事,谨慎行事,反对强作妄为。《老子》中也讲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这种思想用在治理国家上,他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是和无欲紧密联系在的。这是说如果诸侯王能够保有无为的道,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变化,在生长变化中,贪欲产生了,这就是需要抑制它,抑制了它,就会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又归于安静,天下自然就走上正路。我们可以看出,在《老子》看来,贪欲是在无为中自化出来的,贪欲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但是对贪欲不能放任,要镇之以无名之朴,抑制它,使之不欲,才能使天下走上正路。 无为要和不欲结合起来,才能使天下将自正。 贪欲是如何产生的?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坏事都是由于生产出精美的物品引起的,这是由于精美的物品引起了人们的欲望,从而引起了人们干坏事的冲动。不仅如此,精美的物品还会损伤人的身体。如何解决贪欲?在《老子》看来,只有毁弃了物质文明,社会才能安定。不仅如此,精神文明也要毁弃,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学无忧,弃绝了文化道德,人们才能得利,才能孝慈,才能免于忧患。 为此《老子》提出了无欲。《老子》说:圣欲不欲,圣子的欲望就是不欲。所谓无欲,首先就不能奢侈,所以要去奢、去泰,当然也不是取消人的一切欲望,人的生存欲望还是要满足的。 《老子》不仅要人们无欲,还要人们无知。《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老子》之所以主张无知,是因为《老子》认为人们智多会难于治理,防碍实行无为。为了实行无为,使人们无欲,需要人们无知,需要将以愚之,实行愚民政策。二、老子的理想社会。在《老子》看来,实行无为,使老百姓无知、无欲,就可以把社会治理好。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又无不治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呢?这就是《老子》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现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使用什佰之器而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用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经济思想
59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