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火狐警句网-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收集地

人日的来历和习俗

59

  人日的来历与传说中女娲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关。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皇上在人日这天往往赐给群臣金彩人胜,胜,也称巧胜,是一种装饰品。《荆楚岁时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也就是说,或者剪彩纸,或者镂金箔,制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帐上,戴在头上,还相互馈赠。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辛稼轩有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只从人日里美人头上飘摆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

  人们还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杜甫《人日两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忧心年成,恐怕丰收无望。

  人日还有饮酴醾酒的风俗。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

  这天,君臣也往往聚会,登高饮酒赋诗。中国历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于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风俗。《唐诗记事》卷九: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景龙是唐中宗的年号,景龙三年是公元709年。清晖阁在大明宫中蓬莱殿的西边。中宗的诗已佚,但此事在大臣们的诗中有反映。

  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刘宪、苏颋有同题诗,李峤亦有《上清晖阁遇雪》诗,都说的人日登高遇雪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陆龟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节同庆,才刚过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

  人日习俗

  天津市社科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过去,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习俗多数已消失。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1]

  人日节主要习俗:

  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建议人日节不妨这样过:

  ①戴人胜:女孩子穿汉服,用巧手剪制人胜,戴于发上。并可贴于屏风、门窗等各处。

  ②赠花胜:亲朋好友制作各种漂亮的花胜相互馈赠。

  ③亲手做七宝羹,全家食用:亲自采购七种节令新鲜蔬菜,按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加米粉做成羹,作为全家共享的一道节日食品。

  ④出游、登高:举家着漂亮的汉服礼服,出游,登山游玩。

  ⑤称重、量高、体检:不管男女老少,人日时都不妨好好检查一下身体,关心一下自己和别人的健康情况,发现疾病隐患,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