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陷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押金和保证金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向大学生收取押金或保证金,并承诺支付后可立即开始工作。然而,这些单位随后经常以各种理由推迟入职,包括人员已满等,并且不愿意退还押金或保证金。更有甚者,这些单位在实习期结束后或转正时拒绝归还保证金,最后悄无声息。
拒签就业协议书陷阱
有些公司高价招聘临时职员,未提及要签订书面协议,如果公司耍赖走人或项目完成后将学生辞退,则学生的工资将很难讨要。
熟人欺诈陷阱
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熟人的名义,以打工为名骗到外地,然后进行抢劫或限制人身自由等恶劣行为。
招聘会陷阱
某些机构通过“双选会”吸引众多毕业生前来应聘,真实目的是收取高价入场费,同时收集毕业生信息,甚至出售学生个人信息。
中介陷阱
有些中介机构通过虚假广告吸引毕业生前往应聘,骗取毕业生的中介费。有的得手后携款逃匿;有的为毕业生提供无招聘计划甚至虚假的单位信息;有的则与单位勾结,让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几天后就被辞退等。
培训陷阱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看到“高薪诚聘,年薪×万”等广告宣传,但实际要求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却不给安排就业,或是被安排到一些层次较低的岗位。
网络招聘信息陷阱
虚假招聘网站会收取高额的会员费才给推荐工作,交了钱却石沉大海。有些声称“轻松月入过万”的职位,多是诱饵,吸引求职者上钩后,可能陷入传销组织,人身自由受限,财产受损。
面试环节陷阱
有些公司的地址偏僻,到了之后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如“服装费”“培训费”等。另外,不要轻信所谓的“熟人介绍”,有些不法分子打着亲戚朋友的幌子,介绍看似不错的工作,实际是让你参与违法活动。
就业渠道陷阱
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
薪资待遇陷阱
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承诺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
单位资质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介绍人陷阱
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传销。
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中介机构进行职业中介活动,求职者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平台,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要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务必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入职前先交钱陷阱
用人单位或服务机构,均不能以收取押金、保证金、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作为求职者的录用入职条件。
求职“内推”陷阱
收费“内推”、保offer等多属虚假宣传,涉嫌违法违规,求职者应通过正规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正规渠道求职。
招聘“套路贷”陷阱
求职者对有应聘意向的企业,最好事先通过第三方平台等渠道核查其相关资质,若企业在求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
入职捆绑付费培训陷阱
有些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应聘者必须参加付费培训,而培训内容可能与实际工作无关,或者培训结束后不保证就业。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