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茶在我国是很高端的物品,人人都爱喝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虽然现代多了很多品种的茶饮类型,但是最传统的饮茶方式还是不可少,我们要了解传统茶文化还是必须的。那么,传统茶文化之制茶如何?制茶的方式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制茶
各种茶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其他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生煮羹饮
茶叶的应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明史》记载魏骥“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蒸青制茶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经过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后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这么做仍有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代,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茶文化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蒸青散茶
宋代时,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蒸青散茶盛行于明代。
炒青制茶
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言“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馀”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且炒制时间不长,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民俗小百科:茶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茶主要是制作方法的不同。人们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找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茶文化之制茶,制茶的方式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火狐警句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