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就业诈骗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培训贷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的线上培训广告,吸引求职者报名参加,并诱导其办理“培训贷”或“助学金”等各种名目的贷款,承诺学完课程后可以接单赚钱。然而,培训内容往往与广告宣传不符,且不提供承诺的派单服务,导致求职者既未学到实用技能,又背负了高额债务。
收费陷阱
一些不良机构以高薪招聘为诱饵,要求求职者缴纳各种费用,如押金、保证金等,并在求职者考试不合格后拒绝退还费用。这类诈骗通常表现为对招聘职位许以高薪、承诺工作轻松、面试简单等,诱使求职者尽快交钱。
中介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等手段,将自己包装成合法企业,以介绍高薪工作为名,诱骗求职者缴纳保险金或其他费用。然而,实际工作内容和待遇与承诺相差甚远,甚至根本不存在所承诺的工作岗位。
招转培陷阱
一些公司打着招聘人员的旗号,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未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虚构招聘
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夸大薪酬待遇,吸引求职者报名,进而骗取定金等费用。他们甚至伪造应聘地点、组织虚假招聘考试和办理虚假入职手续,营造出成功入职的假象,进一步骗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
付费内推
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希望获得好工作的心理,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广告,以“国企、央企工作内推”“落户安置”等为噱头,暗示能以非正规渠道解决就业、落户等事宜,从而诈骗群众的钱款。
灵活就业群体诈骗
不法分子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利用其时间灵活、渴望增加收入的特点,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平台发布兼职刷单、游戏代练、App推广测试等广告,骗取被害人钱财。
这些新式就业诈骗陷阱具有隐蔽性和针对性,求职者应提高警惕,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轻信高薪诱惑,防止陷入骗局。